来源:每日甘肃网-甘肃日报
【乡村振兴在路上】
用好“千万工程”经验 推进“和美乡村”建设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冯宝强
今年以来,省农业农村厅通过项目带动、产业支撑、生态治理、区域联动等,推进“和美乡村”建设,着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、文明乡村、善治乡村,努力把学习运用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的成果转化为“和美乡村”建设的甘肃实践。
城乡融合推进乡村建设
我省深入践行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“和美乡村”建设的着力点,加快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。全省已建成省级示范乡镇50个、省级示范村1000个,5个省级示范市州、10个省级示范县创建按计划推进,带动市、县两级有序开展创建工作。
同时,提升农村人居环境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、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、村庄清洁行动,实现家里门外净起来、房前屋后绿起来、村庄环境美起来。全省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%,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率超过24%、73%,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。
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以强县域行动为支撑,把全省86个县(市、区)分为城市服务型、工业主导型、农业优先型、文化赋能型、生态功能型五大类型,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。
目前,全省共建成自然村组道路9.5万公里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%以上,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比例达98.8%,城乡居民低保年标准提高到8400元、5580元,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已安置4.8万户18.2万人。
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
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1位,马铃薯、苹果、中药材种植面积以及牛羊存栏量位居全国前列,“甘味”品牌连续2年荣登“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100强”榜首……
我省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、康养农业、电子商务等,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、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4个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3个,乡村旅游人数、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量的66%和42%,农村电商等新模式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过500元。
目前,全省共有产业化龙头企业3457家、农民合作社9.4万家、家庭农场6.5万家,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、认定省级产业园30个。全省累计建成抓点示范种养基地1325个,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2099万亩,171家万头(只)标准化养殖场存栏规模达1449万头(只),废旧农膜回收率、尾菜处理利用率、畜禽粪污利用率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4.7%、52%、80%和89%。
聚焦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,我省构建以“牛羊菜果薯药”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、地方品种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,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,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叠加效应。
文化润泽和美乡村
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”计划,公开选聘4049名乡镇未入编项目人员担任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,选聘2.2万名机关干部驻村帮扶;
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“浦江经验”,全面推行“四议两公开”等制度,村规民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8.4%;
扎实开展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工程,全省26.2万名孤儿、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群体实现应帮尽帮、应扶尽扶;
深入实施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行动,积极推广红黑榜、积分制等激励机制,常态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、文明家庭、“好公婆”“好儿媳”,培育文明乡风、淳朴民风、良好家风,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;
开展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宣讲活动、乡村振兴“岗位大练兵、业务大比武”活动、农村留守老人、妇女、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,健全自下而上、村民自治、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,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,广泛动员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,推动形成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新局面。
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,我省从“千万工程”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坚持以文塑城、以文化人、以文兴业,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,让身有所栖的美丽乡村,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。
记者 张燕茹 冯宝强 责任编辑:陈德政